國際廚藝學院 - 文物徑

文物徑

國際廚藝學院

國際廚藝學院為職業訓練局 (VTC) 機構成員,致力為廚藝、葡萄酒及項目管理業培育優秀人才,締造入職及晉升機會。學院備有先進的教學設備,為學員提供充滿活力的學習環境,亦作為活動及協作交流的場地。
1 / 8
< 上一個 下一個 >

管理層宿舍

牛奶公司位於薄扶林的主要設施群,由高級職員宿舍 (the Braemar)及其他牛奶公司建築組成。高級職員宿舍為單層建築,以厚花崗岩石為牆體,並配有規則排列、作通風用的小圓窗。這些花崗岩石牆支撐着整楝建築,並展現簡約古典的建築特色。由單層員工宿舍及車庫組成的兩棟附屬建築風格簡約,均築有中式桶瓦屋頂,饒富歷史價值,亦保留了昔日原貌。

附註:
圖1:相片由牛奶公司提供
圖2:相片由Moddsey於1935年拍攝
2 / 8
< 上一個 下一個 >

舊牧場瞭望點

瞭望點的定位參考了日本人於1941-45年間記錄的地圖,是現存唯一的牛奶公司該時代測繪地圖。牛奶公司的物業分佈於沙宣道至現時的華富邨,跨越整個山坡,位置分散,但都依河道而建以確保水源充足。瞭望點是為方便視察整個地區而設。

附註:
圖:圓欄包圍的長方形牛棚及牛奶公司
3 / 8
< 上一個 下一個 >

伯大尼

伯大尼由法國傳教士社團(又名巴黎外方傳教會)於1875年建成,當時為服務疲病的傳教士作的療養院。這幢以新歌德風格建造的建築物由小教堂、療養院及服務區三部分組成,其重要特徵包括尖頭窗、尖拱形柱廊、飛扶壁、小尖塔及護欄的三葉草裝飾。東側增建部分則展現三十年代典型的包豪斯建築特色。伯大尼於1978至1997年間租借給香港大學作爲大學出版社,其後一直空置,直到2003年後租借予演藝學院。伯大尼標誌著法國傳教士在香港的活動及其宣揚天主教的貢獻。

附註:
圖1:伯大尼於1964年復修前貌。相片由香港演藝學院提供
圖2:伯大尼於1964年復修前貌。資料來源http://www.emmanuel.org.hk/bethanie-restoration/
4 / 8
< 上一個 下一個 >

牛棚

牛奶公司最早期的牛棚呈八角形。於1941-45年,八角形牛棚只餘四間,其餘都是長方型設計。僅餘的兩座牛棚於2007年由演藝學院改建為惠康劇院;而這兩座牛棚外形簡約和古典,是牛奶公司現存最古舊的建築。牛棚附有傾斜的混型土屋頂及八角形的通風小塔,以灰綠色磚為牆體,外面為粉飾灰泥,內部亦抹有灰泥。

附註:
圖1:牛奶公司的八角形牛棚。相片由牛奶公司提供
圖2:牛棚旁為工人的宿舍。相片由牛奶公司提供
5 / 8
< 上一個 下一個 >

牛舍石梯

牛棚石梯是為連接牧場及兩層式牛棚的第二層而建,向下行便是辦公室及木工場。這是現存唯一直接與舊牛奶公司營運相關的建築。訪客可使用石梯由牛棚通往牧場,感受其斜度及獨特施工方式。

附註:
圖1:舊牛奶公司設施。相片由牛奶公司提供
圖2:舊牛棚設施。照片由Eternal 1966 於 1930s 年代拍攝
6 / 8
< 上一個 下一個 >

薄扶林村

薄扶林村擁有超過二百年歷史。最初是只有二百多人的小村落,由於戰後大量内地人口湧入香港,村內房屋需求隨之大幅增加。早期當農地還未被居住用地所取替時,部份村民以務農爲生,其他村民則在市區或牛奶公司工作。戰後時期,牛奶公司在薄扶林村的西面建起宿舍,足證牛奶公司與薄扶林村早期的關係緊密。

附註:
圖1:資料來源"The Atlas of the Pokfulam Village"
圖2:薄扶林村。相片由高添強先生提供
7 / 8
< 上一個 下一個 >

主辦公大樓

牛奶公司於1886年成立,為香港社區提供衛生的鮮奶。它於薄扶林設有多個農場、牛棚及相關設施。主辦公大樓是三所尚存的主建築之一。大樓分為五個區域,後區範圍較其餘區域的大樓略高。主辦公大樓採用二十及三十年代流行的建築風格;大樓頂部圍欄設環繞一圈的外簷,區域之間則有垂直的平墩及壁柱,相輔相成,明顯分隔各區。

附註:
圖1:白文遜於1886年從蘇格蘭引入牧牛及管理人員,成立牛奶公司。相片由牛奶公司提供
圖2:位於中環下亞厘畢道的舊牛奶公司倉庫,攝於1916年。此倉庫被用作冷凍儲存倉、零售店及總辦公室。相片由牛奶公司提供
8 / 8
< 上一個 下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