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厨艺学院 - 文物径

文物径

国际厨艺学院

国际厨艺学院为职业训练局 (VTC) 机构成员,致力为厨艺丶葡萄酒及项目管理业培育优秀人才,缔造入职及晋升机会。学院备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员提供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亦作为活动及协作交流的场地。
1 / 8
< 上一个 下一个 >

管理层宿舍

牛奶公司位于薄扶林的主要设施群,由高级职员宿舍 (the Braemar)及其他牛奶公司建筑组成。高级职员宿舍为单层建筑,以厚花岗岩石为墙体,并配有规则排列丶作通风用的小圆窗。这些花岗岩石墙支撑着整楝建筑,并展现简约古典的建筑特色。由单层员工宿舍及车库组成的两栋附属建筑风格简约,均筑有中式桶瓦屋顶,饶富历史价值,亦保留了昔日原貌。

附注:
图1:相片由牛奶公司提供
图2:相片由Moddsey于1935年拍摄
2 / 8
< 上一个 下一个 >

旧牧场瞭望点

瞭望点的定位参考了日本人于1941-45年间记录的地图,是现存唯一的牛奶公司该时代测绘地图。牛奶公司的物业分布于沙宣道至现时的华富邨,跨越整个山坡,位置分散,但都依河道而建以确保水源充足。瞭望点是为方便视察整个地区而设。

附注:
图:圆栏包围的长方形牛棚及牛奶公司
3 / 8
< 上一个 下一个 >

伯大尼

伯大尼由法国传教士社团(又名巴黎外方传教会)于1875年建成,当时为服务疲病的传教士作的疗养院。这幢以新歌德风格建造的建筑物由小教堂丶疗养院及服务区三部分组成,其重要特征包括尖头窗丶尖拱形柱廊丶飞扶壁丶小尖塔及护栏的三叶草装饰。东侧增建部分则展现三十年代典型的包豪斯建筑特色。伯大尼于1978至1997年间租借给香港大学作爲大学出版社,其后一直空置,直到2003年后租借予演艺学院。伯大尼标志着法国传教士在香港的活动及其宣扬天主教的贡献。

附注:
图1 : 伯大尼于1964年复修前貌。相片由香港演艺学院提供
图2 : 伯大尼于1964年复修前貌。资料来源http://www.emmanuel.org.hk/bethanie-restoration/
4 / 8
< 上一个 下一个 >

牛棚

牛奶公司最早期的牛棚呈八角形。于1941-45年,八角形牛棚只余四间,其余都是长方型设计。仅余的两座牛棚于2007年由演艺学院改建为惠康剧院;而这两座牛棚外形简约和古典,是牛奶公司现存最古旧的建筑。牛棚附有倾斜的混型土屋顶及八角形的通风小塔,以灰绿色砖为墙体,外面为粉饰灰泥,内部亦抹有灰泥。

附注:
图1:牛奶公司的八角形牛棚。相片由牛奶公司提供
图2:牛棚旁为工人的宿舍。相片由牛奶公司提供
5 / 8
< 上一个 下一个 >

牛舍石梯

牛棚石梯是为连接牧场及两层式牛棚的第二层而建,向下行便是办公室及木工场。这是现存唯一直接与旧牛奶公司营运相关的建筑。访客可使用石梯由牛棚通往牧场,感受其斜度及独特施工方式。

附注:
图1:旧牛奶公司设施。相片由牛奶公司提供
图2:旧牛棚设施。照片由Eternal 1966 于 1930s 年代拍摄
6 / 8
< 上一个 下一个 >

薄扶林村

薄扶林村拥有超过二百年历史。最初是只有二百多人的小村落,由于战后大量内地人口涌入香港,村内房屋需求随之大幅增加。早期当农地还未被居住用地所取替时,部份村民以务农为生,其他村民则在市区或牛奶公司工作。战后时期,牛奶公司在薄扶林村的西面建起宿舍,足证牛奶公司与薄扶林村早期的关系紧密。

附注:
图1:资料来源"The Atlas of the Pokfulam Village"
图2:薄扶林村。相片由高添强先生提供
7 / 8
< 上一个 下一个 >

主办公大楼

牛奶公司于1886年成立,为香港社区提供卫生的鲜奶。它于薄扶林设有多个农场丶牛棚及相关设施。主办公大楼是三所尚存的主建筑之一。大楼分为五个区域,后区范围较其余区域的大楼略高。主办公大楼采用二十及三十年代流行的建筑风格;大楼顶部围栏设环绕一圈的外檐,区域之间则有垂直的平墩及壁柱,相辅相成,明显分隔各区。

附注:
图1:白文逊于1886年从苏格兰引入牧牛及管理人员,成立牛奶公司。相片由牛奶公司提供
图2:位于中环下亚厘毕道的旧牛奶公司仓库,摄于1916年。此仓库被用作冷冻储存仓丶零售店及总办公室。相片由牛奶公司提供
8 / 8
< 上一个 下一个 >